武夷岩茶品鉴网

神秘事件!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制作成木乃伊真相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7-22 16:21

神秘事件!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制作成木乃伊真相揭秘

都说“百善孝为先”,但是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让当地人嗤之以鼻的事情。

2000年,一位名叫林上水的小伙子,将去世后的父亲制成了“木乃伊”,并供奉在家中。

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全村,更引发了村民们的广泛争议。

这位儿子为什么如此大逆不道,不能让逝者入土为安,要把自己的父亲变成一具“木乃伊”?这具“木乃伊”现在还存在吗?

林上水的父亲——林观荣

林上水的父亲,林观荣,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木乃伊”,1925年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家住的小山村紧邻灵山,这座宗教名山不仅是当地人的信仰圣地,也孕育了浓厚的佛教氛围。

父亲林观荣虽然未曾出家,但对佛教却有着深厚的情感。闲暇时,他常去灵山庙与僧人们一起打坐修行、诵读经书,几乎成了寺庙的“编外人员”。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父亲不仅自己修行,还时常做义工,贡献微薄收入给寺庙的功德箱。

不仅为人厚实,还心地善良,这种性格也深深影响了自己。名字“上水”,也就是寓意上善若水,希望自己能像水一样滋养万物,保持善良的本性。

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林观荣做了一件让全村人刮目相看的大善事。

由于灵山寺庙位于山顶,山路崎岖陡峭,雨天更是泥泞难行,许多年事已高的信徒无法上山礼佛。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自己动手修一条路。

就算是现代的高科技和大型仪器的帮助下,在这种环境下铺路都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可在那个时候,林观荣凭借着一己之力,一有时间就从山脚凿下花岗岩,一块块背上山,铺设成路。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修成了一条足足有数千个台阶的山路,地方便了村民和僧人们的出行。

这一善举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大家纷纷称他为“善人”。而他与佛教的深厚渊源,也让他逐渐萌生了死后“缸葬”的想法。

写作不易,希望各位观众姥爷理解,每天作者写作超过12小时,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弥留之际的托付

时间来到2000年2月12日,75岁的林观荣突发脑血栓,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在医院的20多天里,他几乎一言不发,病情日益严重。

就在大家以为他即将离世之际,他突然开口,将儿子林上水叫到身边,嘱咐他一定要为自己举办“坐缸”仪式。

“坐缸”说白了,就是死后不能“入土为安”,而是将逝者用陶缸存放遗体。

林观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死后能像高僧一样得到升华。对于父亲的这一遗愿,林上水起初并不理解,但看到父亲如此坚持,他决定尊重并实现父亲的遗愿。

果不其然,林上水的决定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在当地人看来,“入土为安”是传统的丧葬习俗,死后还折腾遗体显然不合规矩。

就连林观荣生前常去的灵山庙的僧人,也表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林观荣只是普通人,无需采用高僧才有的“缸葬”方式。

面对重重压力,林上水最终还是选择尊重父亲的遗愿,毕竟别人的看法始终不能够代替自己的父亲心中所想。

他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陶缸,并请来工匠帮忙准备“坐缸”仪式。2000年3月12日,林观荣安详离世,林上水按照父亲的遗嘱,为他举办了“坐缸”仪式。

“坐缸”仪式完成后,林上水将装有父亲遗体的陶缸密封起来,放置在自家菜园的一间小屋里。

按照父亲的遗愿,他需要等待一千天后再开缸查看。这三年里,林上水每天都在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害怕开缸后看到的是一堆白骨,更担心自己无法向村民们交代。

到了2003年11月29日,林上水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陶缸。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缸内的遗体竟然保存完好,只是颜色有些变黑。

这一奇迹让林上水激动不已,他立即请来工匠为父亲“重塑金身”。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处理,林观荣的遗体被塑成了一具石膏真身像,并被供奉在家中。

孝顺与传统的碰撞

林上水为父亲“重塑金身”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乃至周边地区。

有人称赞林观荣生前行善积德,死后得以肉身不腐是上天的恩赐;也有人批评林上水不孝,不让父亲入土为安。

面对这些争议,林上水显得既无奈又坚定。他认为自己只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小编看来,林上水遵从父亲遗嘱将父制成“木乃伊”并供奉家中的行为,虽然不符合传统丧葬习俗,但却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林上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孝顺的含义,尽管这种方式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不同,对于生死之事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选择。

林观荣选择“缸葬”是基于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死后世界的期待;而林上水遵从父亲的遗愿则是出于对父亲的孝顺和尊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信仰,不必强求一致。

“缸葬”源于什么时期?

其实这种“木乃伊”,还可以用“缸葬”来代替。

“缸葬”作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丧葬方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人们对生命与死后世界的独特理解。

它又称“瓮棺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5000至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那个彩陶工艺极为发达的年代,人们开始使用陶制容器来安葬逝者。这些瓮棺大多由两个对接的陶瓮组成,底部开有小孔,寓意着灵魂的自由出入。

缸葬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死亡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灵魂不灭的信仰。不过缸葬与佛教的结合,则要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明代才逐渐显现。

在佛教文化中,缸葬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尤其是对于那些修行有成的高僧大德,他们相信通过缸葬可以保持肉身不腐,最终成就“肉身佛”。

这种信仰与实践,使得缸葬在佛教信徒中逐渐流传开来,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缸葬逐渐成为了佛教信徒推崇的一种丧葬方式。在佛教看来,缸葬不仅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升华。

信徒们相信,通过缸葬,逝者的肉身可以得到妥善保存,精神则能得以超脱,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明代以来,缸葬在佛教界尤为盛行。一些高僧大德在圆寂后,其弟子们会按照遗愿,将遗体安放于特制的陶缸中,并加入石灰、木炭等防腐材料,密封后置于阴凉干燥处。

经过数年的自然作用,遗体往往会保持不腐,甚至呈现出“肉身佛”的奇迹。这种现象不仅让信徒们深信不疑,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缸葬的传奇人物。他们或是修行有成的高僧,或是心怀慈悲的善人,他们的故事成为了缸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林观荣是一个例子,姜素敏(仁义师太)也是一个例子。仁义师太出身富贵却毅然出家,广结善缘,甚至参与抗美援朝,被誉为“战地医尼”。

圆寂后,弟子们遵循其遗愿进行缸葬,三年后开缸,遗体栩栩如生,毛发、皮肤保存完好,展现了缸葬的神奇魅力。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缸葬的神奇之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与慈悲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为缸葬文化增添了无尽的传奇色彩。

最后小编想说

缸葬,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丧葬仪式,承载着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从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到佛教文化中的肉身佛信仰,缸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迁。

而再回到我们今天讲述的林观荣与林上水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丧葬习俗的争议与坚持,更是一场关于爱与信仰的深刻体现。

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看到了一个孝顺儿子对父亲遗愿的坚定执行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不过站在大多数老一辈人的眼里,这件事情似乎很难接受和理解。

就算平日里免不了受到村民们的口舌,但林上水还是决意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在家中供奉父亲的塑像,每月都要烧香祭奠。

直至今日,林观荣的遗体仍然存放在林家二楼,但亲戚朋友们谁也没有勇气上门拜访。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北方网 江西一孝子遵遗愿将父制成“木乃伊”(组图)

信息来源:CCTV.com 2007年12月10日 16:45 江西一孝子遵遗愿将父制成“木乃伊”(图)

信息来源:凤凰资讯 2007年12月11日 10:37 江西男子缸葬父亲 7年不腐制木乃伊[组图]

信息来源:央广网 2015-03-26 12:16:00 专家揭秘九华山“肉身佛”由来 文保部门建议将“肉身佛”记录在档,加强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