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3 16:12
邻居两口子在上海打拼了15年,孩子小学五年级了,却要离开上海了。
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两个人没学历,早早的来到上海,从学徒开始到自己当老板,曾经的摄影店铺客流量也不错,婚纱照、写真照,评价也挺好。
从YQ开始,生意开始下滑,哪怕在上海呆在家里的几个月里,都还保持斗志,虽然门面房租不能少,当然为了节约开支,只保留了一家店,夫妻两个人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工作,既是客服,又是化妆师,又是摄像师,还包括了修图、出图。
毕竟交了房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哪怕少点,起码不赔钱,即使到现在,还能维持着,生活也没啥问题,当然过去客观的利润已经不存在了。
可能这也是很多行业现在的困境,在降本增效的要求下,起码先活着,要是还能再挣点额外的利润更开心,不投资,不扩张,等待着寒冬结束。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没等来真正的寒冬结束,却等来的孩子上学的问题。
上海对待外来户籍子女上学的问题,褒贬不一。有人说因为一个户籍对人群做了强制性分离,是歧视,是不公平。
但至少保留了方案,并且不需要有户口,不需要有房产。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有120分的居住证积分,就可以跟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入学、中考、高考机会。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感觉不强烈,可当儿子读了小学以后才发现,每个班级从前两年的27个人,突然增加到了45个孩子,这多出的接近20个人,在老本地人不愿意生孩子的背景下,新上海人、120积分的家庭、只有居住证的家庭,哪个占比更高?
直觉告诉我,在身份证号少有“310”的情况下,会有相当比例是在政策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入学的要求下统筹进来的。
是福利还是诱惑?
就像这对夫妻的孩子一样,当经济不太景气,挣钱变难,没有积分的情况下,即使在上海完成9年义务教育,要么回户籍地参加中考,要么只能报考职业学校。父母会甘心吗?
哪怕再出现中职院校学生被7家公司疯抢,职业院校也保留了升学希望并且更简单的道路,但至少现阶段,传统的中考、高考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大人可以自洽,回到家乡享受悠闲的生活,可孩子流露出了不舍。
必须得说,他们很努力。
每个月负担着几千块的房租,曾经还养着员工,每天早出晚归,老人帮忙带孩子还给每个月5000块零花钱,在老家的市区里买了100多万的房子,那时候稍微再加几十万就可以买到现在租的房子,还修缮了农村的祖宅。
孩子除了那个象征身份的户口本没有以外,生活跟本地孩子没什么区别,学习不错,兴趣广泛,性格开朗。
从来没有说,每个人都适合并且能够长久的生活在城市,而且能生活在都市的群体,形态各异、背景各不相同。
有人靠祖上余荫,有人靠后天努力,有人靠敢打敢拼,有人就如时代的幸运儿,每个人都恰好符合一些要求。
城市像围城,有人拼命想要挤进去,有人想加速逃离,没有对错,没有优劣,并且本身就没有对错。
唯一“可怜”的是孩子。从出生就一直在这个城市,结交了新朋友,适应了这儿的生活,习惯了这儿的思维方式,不能说老家就不好。
但回到老家的她大概也会有不适应,不习惯,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把这儿当成了她的家乡,孩子眼中没有地域歧视,没有本地人外地人的区别。
就像,我的儿子也如此,6岁的他已经跟我说,我喜欢上海,不想离开上海。
是啊,路过医院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是在这儿出生的;经过幼儿园,他会说这是自己的母校了;商场、街道、外滩遍布他的脚步。他喜欢回老家,但对老家的姐姐弟弟说话时,俨然已经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欢迎你们到上海找我玩”。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他们又做错了什么?是短视吗?是没有目标吗?还是我们一直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曾经看过一位上海中学的老师讲,她教过很多学生,同样有很多优秀的学生,素质好,学习好,既聪明又刻苦,不说四校八大,考上市重点还是希望很大的。但受限于户籍制度绑定的教育资源限制,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向那个战场。
作为一个来了接近20年的老沪漂,用上帝视角来看他们走过的路,可以找出很多问题,或者是可以改善的地方。
如果一开始就考虑的久远一点,不仅仅是抱着城市挣钱老家花的想法,那么我相信在现有的规则下很多人都有机会留下来,不至于让孩子面对这样的困扰。
如果不在老家买房子,稍微贷点款在上海买了房子,这时候“离开”肯定不是第一选择;如果当初自己愿意为了留下来的目标,先想办法弄个成人学历,起码120的积分就相对简单了;或者是父母稍微体谅点,把零花钱拿出来一部分,哪怕找个落户中介,这10年的花费也够了;等等吧。
做错了,又没错。老家是老家,乡土情结可以理解;父母是父母,孝顺下提高生活质量本身更没有错;更难要求大量的外来打拼人员一开始就抱着留下来的想法一点点开始筹划。毕竟如果有信念也不至于早早就出来混社会。
好像又回到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层面。
用经济学的逻辑去看,在资源有上限的情况下,必定需要画出一些门槛,道道,户籍制度、资源分配,三六九等。
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没有错的,但怕的是被社会、被舆论定义的普世观念,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大房子、豪车的时候,畸形一定存在,不公平则愈演愈烈。
我们的小时候都会被问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长大了想做什么?
医生、警察、科学家、工人,各种各样。
但长大了却发现,追求变的出奇的一致,并且坚定的认为物质化的、摸得着的、可量化的资产财富才是高人一等的,而且是必要的。
也许这就是经济社会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化的自然演变。
不论对错,这个女孩子也许会短暂就适应了,并且靠着好的学习习惯,更丰富的阅历,回到老家也可以脱颖而出,并且能追寻到她自己的目标;当然也许会经常怀念并且一蹶不振。
要靠她的父母引导了。
但他的父母本身也是成功的,40多岁靠着双手去打拼,有了房子,要回去了又买了车子,还有些存款,老人也照顾的挺好,也能让孩子生活无忧,不能说他们不努力。
不去争辩事情的对错,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拼命留在都市的群体值得赞赏,只当个过客挣钱了就离开也无所谓短视,总有自己的追求。
也许就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群,演绎着都市的繁荣、凄凉、机遇、风险,才配得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以及更加夸张的贫富差距。
但社会需要多点理解,多点共情,多点包容,多点善良。体操冠军无非就是用错了模糊的级别定义,却让有些人看不顺眼。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