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4 17:39
玉雕人生(2)
——记中国当代金银错第一人马进贵
郭 涵
创新发展
1973年,马进贵回到了新疆,真可谓满载而归,在北京学习到了很多玉雕方面的高超技术。新疆是和田玉的故乡,在这里他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玉材料丰富的优势大显身手。马进贵要做成一件金银错玉雕作品作为自己回厂后的汇报产品。想法归想法,可要真的实现起来也决非易事。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不小距离的。一是自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金银错技术,更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二没工具,三缺少金银,四是受到“抓革命,促生产,讲效益”的影响,厂领导认为搞“玉雕金银错”时间太长太慢,不积极支持。因此,马进贵的美好愿望,实现起来,就困难重重了。但这些都阻止不了马进贵的行动计划。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地做出一件雍容而又华丽的金银错玉雕,作为回厂后的汇报献礼作品!”决心下定后,他吃饭睡觉都在想着这件事。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迈开了第一步,可实施起来每行动一步都会遇到不小的困难。玉石找到了,可金银却买不上,金银买上了,工具又没有,金丝银丝太粗,无法抽成更细的丝。在镶嵌过程中,有40多次因金丝银丝的粗细无法改变,让马进贵十分头疼。由于马进贵的镶嵌技艺不到家,许多次都得推倒重来,每次重来就意味着原来开的槽作废,磨平后再开槽,再镶嵌。每反复一次,他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克服困难后,他的技术也上了一个大台阶。例如,就为0.5毫米银丝的镶嵌,马进贵先后30多次返工,这些失败与挫折,使马进贵得到了很好地锻炼,苦其心志,增长了他的才干,最终使他发掘并掌握了金银错这一传统独门绝技,成就了他的梦想。他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捧出了他的第一个刻有“宣罗字宝”字样的金银错作品——墨玉错银丝鹗,这意味着马进贵成功了,他激动得泪花闪闪,真想大哭一场,彻底宣泄出自己郁积了许久的情感。
由于种种原因,自从“墨玉错银丝鹗”问世后,这项技术一放就是30多年,懂得这门技艺的老艺人也相继过世,后继乏人。马进贵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如果他再不让这项技术发扬光大的话,就会导致其失传。这对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是一个重大损失。2001年,马进贵把恢复和完善金银错嵌宝石玉雕工艺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来抓,他要将自己毕生精力、智慧、技艺和心血,用到金银错上。
他设计了一套“白玉错金嵌宝石西蕃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用青玉和碧玉试做了两个西蕃壶和一个盘,作为设计、造型、纹饰、工艺等环节的“战前练兵”。
西蕃壶的器形如何体现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马进贵两度赴喀什采风,把民间的各种壶寻了个遍,并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定格在阿不都瓦壶上。阿不都瓦壶是维吾尔族普遍喜爱的一种盛水洗手的铜壶,壶身为瓜楞式,长颈,短足,莨苕形壶把,拱形壶盖,叶形壶嘴,鲜活的伊斯兰风格。
为此,他还特意买了两把制作精美的阿不都瓦壶,细心揣摸壶的风格和特色。以该壶为“模特”,壶身改为八角形,含有汉文化的元素,整体造型方圆结合,以圆为主。壶嘴也改为长嘴,呈弧形,线条流畅;长颈,圆形,半高足,西蕃草壶把,拱形壶盖。器形经反复设计修改,呈现浓郁西域文化韵味,典雅、端庄、美观、厚重。造型密而不乱,疏而不露,栩栩如生,雕琢精美,工艺精湛娴熟,技法钢柔并施,细腻流畅,壶的材料不同凡响,材质为珍贵的和田产羊脂子料,玉质温润细腻,洁白无瑕,光泽温文尔雅,宛如君子风度。质地、器形、雕琢完美统一,尤显虚怀若谷,雍容华贵,优雅大方,亲切感人。金银错是这把壶锦上添花关键一环。
金银错的纹饰特别讲究。多年来,马进贵为收集整理金银错的纹饰,痴迷于伊斯兰建筑的装饰图案,地毯挂毯的花纹,各民族的刺绣,服饰花卉图案,他拍了很多资料。搜遍奇花异草打腹稿,最终筛选以莨苕纹作错金主纹饰。莨苕纹是伊斯兰文化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植物图案,既富含生命的活力,又有流畅的动感,以金枝金叶、天然绝配,妙不可言。
在维吾尔族文化中,以文字书法作为装饰图案,也是一大特色,与汉文化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进贵不懂阿拉伯文,也没学过维吾尔文,为了学懂弄通这种文字纹饰,他不畏艰辛,拜师学艺,案头上放着《阿拉伯书法艺术》,他收集了很多阿拉伯文、维吾尔语先哲的经典语录,用多种精美的书法图案镶嵌在玉雕作品上,增添了玉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平添了器物的书卷气,让许多文人,学者欣赏之余,爱不释手。将阿拉伯文、维吾尔文书法用金银错工艺优美的表现在玉雕作品上,马进贵是首创者。
2004年11月,在中国宝玉石协会举办的“天工杯”玉雕精品展示会上,马进贵的“白玉错金镶宝石西蕃壶”和“墨碧玉错银镶宝石西蕃壶”两件作品一亮相,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老艺人,“天工杯”评委感慨不已,“久违了,久违了!”“挽救了金银错这个稀有品种!”“金银错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了”。
一白一黑两把壶,钟灵毓秀,巧夺天工。在中国玉雕最高奖“天工杯”评选中,两把壶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
到2008年为止,马进贵已成功做出了16件玉雕金银错作品,他正在把金银错从传统中走来,还要向未来走去。他正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金银错技术,让金银错技术发扬光大。
历史上的金银错多局限于实用性器皿,马进贵要把它扩展到装饰品,如手镯、玉佩、戒指、项链、把玩件等,从收藏品走向大众消费品。他要让金银错工艺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项技术,并且拥有金银错饰品。过去,金银错大多是单件,马进贵现在正尝试着向多件、系列组合方面发展。如,他正在组织一个小组做一套包括笔、笔架、墨床、砚、砚滴、笔舔、镇纸、笔筒、笔洗、臂搁、章、印盒、水盂等的文房13宝;金刚杵、金刚铃、金刚橛、钺刀、念珠、钵等佛家法器,等等。
陈列品将延伸到鼎、炉、盉、瓶等器物。
材质方面,已扩展到白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碧玉、水晶石、青金石等。纹饰也向多样化发展。饕餮纹、夔龙纹、雷文、如意云纹等。这些都已广泛用于马进贵的金银错玉雕作品中。
造型、纹饰、材质、功能,马进贵正在使金银错从传统小庭院走向广阔天地。他说,金银错当然应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以展示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之美。
“水晶错金嵌宝石花形杯”是马进贵的又一代表作。
这件稀世珍宝是在5公斤晶莹透亮、洁白无瑕、纯净度好得难有其二的水晶石上做成的。他将这只杯设计为六瓣形,让杯身富于变化,增强立体动感。杯身下部呈圆形,上下三个圆大小略有变化,不落俗套,匠心独运。难度最大的杯底部的足是中间带孔的钱币,这个创艺可谓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项设计构思花了马进贵一个多月时间。
把设计变成旷世珍宝,他面临两大难题,一难是错金宝石的镶嵌。金银错工艺不同于金镶玉工艺,金镶玉工艺与金银错工艺的根本区别是被镶嵌物体的固定方法。金镶玉工艺是采用焊接、爪齿、包边等方法将被镶嵌物体固定并凸现在表面,该工艺在金银器加工行业及首饰加工行业广为应用。而金银错表现手法是在器物表面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且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效果和绚丽夺目的光泽。
二难在于,传统的金银错都是镶嵌于和田玉中,和田玉柔韧性很好,是施以金银错技法的理想的材质,和田玉纯净一色的玉底,镶嵌金银错及宝石相配的纹饰,那是金玉良缘的最佳组合,是“金版玉底”的盖世无双。然而,马进贵现在要做的是,在水晶体上错金嵌宝石。水晶的硬度不次于和田玉,而脆性极强,在水晶杯上錾出纹丝不差的槽沟和鲜活的花卉凹形,准确无误地将金丝、金片、宝石镶嵌其中,工艺的难度和面临的挑战都是空前的。
半年之后,一件高18厘米、镶嵌268颗宝石的“水晶错金嵌宝石花形杯”脱颖而出。红、蓝、祖母绿三色宝石开放的花朵和莨苕纹金灿灿的枝叶交相辉映,与晶莹剔透的水晶杯珠联璧合,熠熠生辉。底部每只足双面各嵌6颗宝石,36颗宝石与杯顶杯身相得益彰,衬托出足下生辉的光彩。
事后有人评价说,这是“天下第一杯”,“天下第一足”,“天下第一错金嵌宝石工艺”。
专家们认为,它的设计、工艺、制作难度和艺术水准完全可以和乾隆年间世上独一无二的“脂玉错金嵌宝石碗”媲美,而所嵌宝石比玉碗多出一倍,堪称世界第一。
此后,马进贵几乎每件参赛作品都以精湛的设计和金银错绝技获得各类奖项。他本人也荣获“中国玉雕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项殊荣。
万紫千红才是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马进贵的最大梦想就是让金银错工艺代代相传。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他的公司已有一批技师爱上了金银错,经过刻苦磨练,技艺已趋于成熟。他说:“我要在三年之内,培养出三五名真正能熟练掌握金银错技术的得意门生。”为了把这门工艺更广泛地传授下去,他还兼任了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专门为学生传授金银错玉雕工艺。欲让这门中华民族的独门技术真正发扬光大。(新疆作家郭涵 现为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首届理事、中国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疆报告文学学会首届常务理事、望天山文创中心负责人等等。参加了“中国新疆维吾尔麦西热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工作,并取得了成功。)